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华夏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6-09-28 16:44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几千年来汉族在晋,燕,秦,齐,吴,越,楚等国的基础上构成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又与共同生活繁衍在这片神州大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


        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即为华胥氏。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黄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汉文化的代称。

首页 |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登封市人民政府  豫ICP备05011850号
地址:登封市少林大道38号 电子邮件:dfzfb@126.com
网站标识码:4101850001  豫公网安备 41018502000165号